• >>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機關建設 -> 學習資料
    只為留給子孫青山綠水
    2016-08-12 08:02:21   來源:華興時報

    馬天英   趙甲強

    西吉縣位于六盤山西麓,全縣土地總面積3130平方公里,境內溝壑縱橫,山巒層疊,自然條件嚴酷,生態環境脆弱,森林資源極度貧乏。降水量極少,境內水源極度匱乏,人畜飲水靠自然降水,是靠天吃飯。近幾年,這種情況已大為改觀,最明顯的感覺就是降水多了,山綠了。前幾天與一位在固原工作多年的湖北籍醫生閑聊時,他也有此看法:“20世紀90年代,每到春天黃沙漫天,幾乎不怎么下雨,現在雨也多了,風沙也少了,退耕還林工程的效果顯而易見?!蔽易鳛橛H身參與了西吉縣退耕還林工程建設全過程的人,聽到這些話,心里高興,覺得這些年的努力沒有白費,我們的工作得到了老百姓的認可。正所謂“金杯銀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群眾在不經意間最真實的言論,就是對我們工作最大的肯定。

    退耕還林政策實施之初,很多人不理解,尤其是站在群眾的立場上我們是能夠理解的,如果一塊地用來種植小麥或經濟作物,當年就可以見到收益,而將這塊地種上樹,或許10年之內都沒有明顯的收益,而它的經濟和生態效益我們這代人可能無法受益其中,但對子孫后代來講,是利在千秋的事。退耕還林實施的第一年,在偏城鄉下堡村有1000多畝的退耕還林規劃地,當時群眾的認識不到位,甚至有些群眾情緒很激動,與我們的工作人員發生了沖突。但擺在我們面前的任務很艱巨,那就是如何按期保質保量完成退耕任務。那些天,我們腦子里整天想的就是怎樣做這些群眾的思想工作。群眾是很樸實的,經過我們一遍遍反復地做工作,他們最終認識到了退耕還林的重大意義以及給他們和子孫帶來的實惠,下堡村的退耕任務也得以順利完成。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切實感受到了退耕還林工作的艱辛,但也更堅定了我們對這項事業的信心。我們應該為我們的子孫后代謀劃,讓他們有生存和發展的空間。所以,我們當時就一個信念,無論在工作中遇到多大的困難,我們也要堅定的投身到退耕還林工程建設中。

    2000年實施退耕還林工程以來,西吉縣歷經試點示范、全面啟動、大規模推進、結構性調整和鞏固提高五個階段,建成區域覆蓋全縣19鄉鎮262村,受益群眾達到4.9萬戶25.1萬人,截至2013年底,累計完成退耕造林68.2萬畝、荒山造林50.9萬畝,工程建設成效顯著,取得了很好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一是經濟效益明顯。截至2013底累計兌現退耕還林工程補助糧款折合現金10億元,全縣農民人均享受2300元,退耕農戶人均享受3900元,穩定增加了退耕農戶的家庭收入。二是社會效益良好。農、林、牧各業用地比例由實施前的1111調整到現在的951,逐步趨于合理。同時通過工程的實施,有3萬多個剩余勞動力從農業生產中解放出來。三是生態效益顯著。土壤侵蝕明顯減慢,林木覆蓋率由實施前的8%提高到了現在的30%以上,工程實施區的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生產、生活環境得到明顯改善。

    在具體的工作中,我們也總結出了一些經驗。比如,我們以小流域為單元,科學規劃,合理布局,堅持山、水、田、林、路綜合治理,整地全部采用高標準旱作徑流整地模式,退耕坡地、荒山主要采用“16542”、“16543”水平溝整地模式,溝坡、零碎地塊主要采用大魚鱗坑整地模式;林種布局上東北部土石山區營造以沙棘、山桃、落葉松為主的水源涵養林,中西部黃土丘陵區營造以山杏、山桃、杞柳、檸條為主的水土保持林,栽植時廣泛采用截桿深栽、埋土防寒等技術。這些經驗為我們日后更好地開展生態修復工程提供了技術支撐。

    事實證明,退耕還林是一項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工程。隨著工程的深入實施,退耕效果逐漸顯現,特別是生態環境得到了明顯改善,西吉縣近些年來降水量明顯增加,蒼涼的荒山遍布樹木,生機盎然,前些年已經看不到的野雞、野兔等野生動物重現身影。最主要的是群眾思想觀念得到了巨大轉變,由當初對退耕還林政策的不理解、不支持,現在變為對退耕還林政策的大力支持、全力擁護,群眾成為了退耕還林工程的忠實踐行者、保護生態環境的先行者。

    我們的事業是未竟的,退耕還林這條路我們還要繼續走下去,作為林業工作者,我們有義務、有責任將這項事業繼續下去,把青山綠水留給子孫,向歷史、向后人交出一份滿意的答卷。

    作者簡介:馬天英,寧夏回族自治區固原市西吉縣政協黨組書記、主席、林業工程師;趙甲強,西吉縣林業局退耕還林辦公室高級工程師。

    【責任編輯】:
    亚洲午夜视频|国产自慰网址|国产在线冒白浆|国产99视频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