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本禮
翻開寧夏的發展史,幾乎就是一部治沙史。
一個令人心動的權威數字是:寧夏沙漠化土地20世紀80年代初是2475萬畝,現在荒漠化土地和沙化土地面積分別比1999年減少了350萬畝和38.1萬畝。被騰格里、毛烏素和烏蘭布三大沙漠包圍的寧夏人,從未停止與沙漠的較量?!帮L卷黃沙彌漫天,荒沙萬里無人煙”是對沙漠的真實寫照。過去,來過寧夏的人都會發出“寧夏歸來不看沙”的感慨,而今,大漠、黃河、高山、綠洲融為一體,成為“世界壟斷性旅游資源”。從草方格控沙到沙地里長出香甜的硒砂瓜,再到今天的沙漠日光溫室,中衛治沙已經進入了革命性的第三階段。先進規范的設施蔬菜基地拔地而起,寬闊澄凈的人工湖悠然現身,明亮大氣的機場橫空出世,高效節能的工業園區屹然挺立,而這些都是充分利用沙漠資源的結果。向沙漠要土地、要環境和諧、要發展空間、要設施農業,透過中衛,我們看到寧夏創造的治沙奇跡。
人進沙退 生態改善的可持續發展之路
2007年4月,胡錦濤總書記在寧夏考察時說:“要努力實現從‘沙逼人退’到‘人逼沙退’的轉變?!边@是殷殷囑托,切切希望。寧夏南部黃土丘陵區和土石山區水土流失嚴重,中部干旱荒漠土壤沙化,而在北部引黃灌區,毛烏素、騰格里、烏蘭布和沙漠三面合圍,林木覆蓋率僅占8.9%。
在寧夏的很多沙漠邊緣地區,沙丘每年平均向前移動10米,當地百姓經常是“出門沙離房一米,回家沙淹半扇門”,人們在風沙逼迫下,不得不背井離鄉。沙區天天都在上演“沙逼人退”的悲情劇,昔日的綠色家園成了風沙肆虐的“無人區”。為了不再受風沙侵害,幾代人為建設美好綠色家園的信念不屈不撓、前赴后繼,與沙漠進行艱苦卓絕的斗爭,率先在全國實現了沙漠化逆轉。
“流沙固定”是一個世界性難題。20世紀50年代,為保證包蘭鐵路通行,寧夏科技人員和治沙工人在騰格里沙漠前沿沙坡頭創造了“麥草方格固沙法”,將一米見方的麥草與旱生植物植入沙漠,多年后沙漠化逆轉形成“沙結皮”,并在裸露的移動沙丘上大面積固沙造林,在國內率先建立起卵石防火帶、灌溉造林帶、草障植物帶、前沿阻沙帶、封沙育草帶“五帶一體”治沙防護體系。這一偉大創舉保證了新中國修建的世界上第一條穿越騰格里沙漠的重要交通大動脈——包蘭鐵路50多年安全運行,也為后來的固沙防風提供了寶貴經驗。與沙漠抗衡是持久戰。今天將沙漠擊退了,明天它還會卷土重來?!爸紊畴x不開現代科技的支撐,必須琢磨新的治沙技術,不斷摸索新的治沙模式?!边@是廣大沙區國土資源系統干部職工多年的治沙心得,他們逐步摸索出一整套因地制宜的防沙固沙技術。對以沙坡頭為代表的騰格里沙漠的流動沙丘、半固定沙地,繼續實行生物固沙技術,在毛烏素沙漠創新性地大面積種植樟子松和自然生長楊樹檸條等固沙效果理想的落葉喬木和灌木。
治沙“長龍”成為沙漠一道亮麗的風景。幾十年來,中衛治沙林場科研站的干部職工和沙區群眾一齊上陣,上萬人奮戰在沙漠上。在沙漠作業的抗沙大軍很多人都有過幾十次沙漠歷險的記錄,常常是上半夜還月朗星明,下半夜就狂風大作,轉眼間,帳篷被大風撕裂,即隨風而逝,“麥面疙瘩碗底沙,夾生小米沙磣牙,不怕白天日頭狠,唯恐半夜風沙刮?!边@首順口溜,記錄了中衛人風飲露宿沙漠的真實情景。
中衛市在沙漠里創造了一個又一個奇跡,在中衛市北部實施沙漠生態治理項目工程土地總面積6047畝,平整土地4000畝,砌護支、斗、農渠64條,總長17.66千米,鋪設各級生產道路52條,長20.57千米,配套各類建筑物1348座。這無異于在騰格里沙漠邊緣形成一道生態安全屏障,有效阻止了風沙侵害。如今騰格里沙漠不僅已退到距離中衛城區10多公里以外的地方,而且治理的沙地植被覆蓋率也由過去的不足1%提高到30%,植物由25種增加到470種,風速5米/秒以上的風沙天氣由過去的每年300天減少到現在的122天,近百萬畝流動或半流動沙丘變成固定沙丘,切斷了沙塵經寧夏入侵華北地區的通道。
人沙和諧 合理利用資源的終極目標
土地荒漠化,是寧夏面臨的最嚴峻的生態問題之一,也是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最大制約因素,成為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最大難題。中衛市不僅因“麥草方格“的治沙成果享譽世界,還深諳人與沙漠的相處之道。寧夏全區直接遭受沙化危害的有13個縣、40個鄉鎮、600多個村莊、13.2萬公頃農田和121萬公頃草場。一方面是嚴重的生態危機,另一方面是發展滯后的巨大壓力,寧夏國土資源系統干部職工達成共識,要在荒漠化土地上找資源、找發展。
騰格里沙漠在中衛市境內面積達150萬畝,與沙漠相伴的中衛人,很快認識到了治沙和發展的辯證統一關系。要破解發展所需土地難題,只能向沙漠要地。
向沙漠要建設用地。除了銀川,寧夏第二個民用機場就建在中衛。在中衛市區西北方向約9公里處,就是占地面積2745畝的香山機場。開闊的視野,明黃的航站樓,硬朗的建筑線條,清新的裝飾風格,所有的一切都和這曠古大漠和諧統一。
向沙漠要環境和諧。四面沙丘中,一個巨大的人工湖靜臥其中,藍天下澄凈的湖面一碧如洗。這里是中衛市區西北部6公里處,位于騰格里沙漠東南緣建起的騰格里濕地公園。項目規劃占地面積22平方公里,其中開發治理水域面積10000畝,通過挖地下水,引黃河水形成濕地湖泊。這是沙漠人的創舉,也凸顯了中衛人對發展的高層次追求。
向沙漠要發展空間。規劃占地40.5平方公里的美利工業區,是中衛為實現“工業強市”的戰略目標,推進中衛經濟社會跨越式發展,在沙坡頭區北部規劃建設的集工業發展、生態綠化為一體的生態園林工業區。園區由精細化工區、新材料區、能源冶煉綜合區、循環經濟示范(試驗)區、中小企業創業園五部分組成。
向沙漠要設施農業。連綿的沙丘,齊整的大棚,一片片,一座座,浩浩蕩蕩,蔚為壯觀。眼前的大棚,以麥草方格般頑強的生命力,在沙漠中傲然挺立。如果不是親眼看到了推沙造地的機械設備,不是目睹了正在搭建大棚的工地,無論如何也很難將成片的大棚與沙漠聯系起來。
黃沙漫漫,大漠無疆。機場、濕地公園、工業園區、溫室大堋,沙漠中的奇跡一個個出現。沙漠有多大,寧夏人利用沙漠的膽識和決心就有多大。
平沙整地機制創新顯威力
開發利用沙漠化土壤,非一役之功;向沙漠要發展,更不是一個部門之力。必須集合全社會力量,制定優惠政策,通過機制的力量,把防沙治沙的事業長久做下去,目的是讓農民真正得實惠。
一系列優惠政策接踵出臺,實行“誰造林誰所有、誰開發誰受益、允許繼承轉讓”的政策長期不變,推行草原承包到戶,進一步將拍賣、租賃、承包以及無償劃撥宜林沙荒地治理開發的使用年限放寬到30年至50年,流動半流動沙荒沙地延長到70年,并且允許繼承、轉讓和抵押。同時,在稅收、信貸、貼息等方面實行優惠扶持政策。
中衛市國土資源局開始積極探索發展設施農業與生態防風治沙相結合的“沙漠化土地綜合治理及沙產業開發”新模式,為了充分利用沙漠資源,節約引黃灌區耕地,解決中衛市沙坡頭區人多地少、土地資源短缺的突出矛盾,探索在干旱沙漠地區發展設施農業與生態防風治沙相結合的模式,促進農業特色產業持續健康發展,才有了沙漠里的日光溫室。
中衛市國土資源局從系統抽調100多名吃苦耐勞、肯打硬仗的干部,會同市規劃局、科技局技術人員冒著嚴寒、頂著風沙深入實地勘測,確定項目區域、四址范圍,對項目區劃分標段和公開招投標。為加快平沙整地施工進度,在項目尚未批復、資金尚無著落的情況下,他們千方百計籌措100萬元資金,支持施工單位平沙整地。局班子成員親自帶隊,組織各類機械200多臺,與施工方一道日夜奮戰在工地上。
2009年7月底,項目區首期土地開發建設工程提前完成,共投入資金4072.62萬元,平沙整地面積17634.8畝,建設沙漠日光溫棚1200座。這種寓生態保護于經濟發展之中的朝陽產業,為寧夏防沙治沙工作增添了新的活力。
目前,寧夏中部地區治理沙化土地面積在1500畝以上的企業就有60多家。以中衛市的美利紙業為例,每天投入15萬元用于凈化污水,在使用棄耕沙地種植速生楊等造紙原料后,他們開始用沙漠凈化后的造紙廢水澆灌林地,寸草不生的沙漠變得生機盎然。同時,也帶動了寧夏中部干旱帶草畜業及中藥材產業基地的發展?!板X”途無量的沙產業,讓過去出去躲避沙子的農牧民紛紛舉家搬了回來。據統計,寧夏中部地區累計治理沙化土地600余萬畝,開發出3個檸條系列飼料產品,解決了30余萬只羊的飼草不足問題,沙區農民人均收入由283元提高到2623元。
治沙偉業,功在當代,利在千秋。沙丘逐漸披上了綠裝,寧夏的綠色版圖正在改寫。中衛的治沙成果愈發顯著。
作者簡介:王本禮,時任新華社記者。